静待水到渠成

我目前认识的产品运营

产品运营分很多方面的工作,不同公司不同部门可能分类不同。
我就自己了解的介绍一下大概的分类,如有不足和错误,还求指正~~

1. 基础运营
工作:维护产品正常运作的最日常最普通的工作。
举例:比如新浪删除非法微博的工作。
分析:这部分虽然会有不同程度的简化和优化,但为了保证质量,还是要由重复的人力劳动来完成。工作较单调枯燥,不过对个人能力要求不高,工作较稳定,工资相应地会比较低。

2. 用户运营
工作:负责用户的维护,扩大用户数量提升用户活跃度。对于部分核心用户的沟通和运营,有利于通过他们进行活动的预热推广,也可从他们那得到第一手的调研数据和用户反馈。
举例:比如百度贴吧会利用QQ群维护核心吧主。
分析:用户运营师有时候看似只是与用户聊聊天,但实际上却需要很强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他们是非常贴近产品用户的人,也是经常需要加班的很辛苦的人。因为用户并不是只在上班时间才找用户运营师。

3. 内容运营
工作:对产品的内容进行指导、推荐、整合和推广。给活动运营等其他同事提供素材等。
举例:比如百度知道每个月产出的知道专题,围绕一个主题产出知道的一些优秀内容。
http://zhidao.baidu.com/topic ...

被美化的中国网络革命——转自政见

转载自http://cnpolitics.org/2012/07/the-myth-of-the-chinese-internet-revolution/#rd?sukey=5ff8f4a45563ad8c46da5f58373fbd1a46e032ac41db9735cca6658906f4181cae9b649ad34b3c7dfba9230f6edd0d61
原作者:缪莹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2011年的中国有4亿5700万网民,据估计这个数字在2015年将增长到6亿5000万。令澳大利亚学者詹姆斯・雷柏德(James Leibold)不解的是,学术界对中国网络博客兴起的介绍分析似乎仅仅停留在“虚拟行动主义”(digital activism)和“网络和谐”之间,似乎这一场“猫鼠游戏”是中国网络言论的精髓所在。

《孤独的博客:中国网络的民主虚像?》一文中,雷柏德讨论了网民在网络信息平台上对中国社会和政治带来的影响。雷柏德对博客的定义包括了普通博客、微博客和论坛,这三者在他的眼里都是重要的信息交流平台,它们开放又私密,既能够让网民们参与全国性的网络讨论,也能够让一群有共同爱好的网民在网络的某个角落共享他们自己的乐趣。

和对西方网络参与的讨论不同,中国的网络革命似乎被美化了,学术界几乎是一边倒的言论:网络爆炸对中国社会的转变是积极性的,网络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是更简便的公民参与。有趣的是,哪怕这些学者自己的微博被“和谐”了 ...

腾讯微视产品体验报告v1.0

先附上微视的官网链接哈~~欢迎下载、体验、交流~~
http://www.weishi.com

通过这两天对微视的体验,我基于微视的产品目标梳理了主要的问题和可能的改进方法如下。
当然,改进方法的可行性等都还需要后续的更进一步验证和讨论。

微视产品目标

1.内容平台:作为一个内容平台,优质的用户和内容是至关重要的。
2.社交平台:社交平台以用户为核心,哪儿有我的朋友我就去哪。因此需要关注如何吸引更多的用户,如何增加用户黏性。
3.视频工具:工具的需求比较稳定而且比社交类产品更加持久;同时,技术做好了也利于提高内容质量。

当前的问题及可能的改进方法

1.加强优质内容和用户的产出、展示和传播(对应内容平台)
a) 搜索标签时展示质量最高的4个微视:质量度高的微视才能吸引用户点击标签查看所有相关微视。此处,标签所有相关微视的展示页面还是按照时间流展示,不过点击标签名称进入时定位到最新的一个微视,而点击展示栏里的微视的时候是定位到该条微视。
b) 微视播放有限次后默认暂停:减少流量,让用户更放心地浏览内容。
c) 搜索用户时除了其昵称匹配度和活跃度之外,还要考虑内容相关性:比如搜索“旅游”时不是名字含有 ...

《商法概论》课程学习心得

聊记商法概论课程的学习心得,向我心中最有气质的苏静老师致谢。

本学期选修《商法概论》课程,初衷是弥补在北邮太过专业性的缺陷,此外,还有骨子里潮汕人对商业的关注。虽然也曾经因故缺了好几次课,但是不得不说,这门课程还是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门,为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回想来,课程的学习中我印象最为深刻最震撼的莫过于课程伊始对法律基本理念的思考,对法治在中国的思考。

“法”与“法律”,“法制”与“法治”,“权利”与“权力”,“法律意识”,这四个问题,虽然在义务教育过程中长篇大论的背诵里屡次遇见,但是其根本我却未曾思考过,对其区别也未曾有过清晰的认识。所以这次无疑给了我一次思想上的洗礼。这四个问题也贯穿了本课程的始终,作为课程的基础而存在着。下面我分别针对四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感想。

认识到“法”和“法律”的区别,我也开始明白了良法和恶法的区别。虽然地处省尾国脚的潮汕受的思想控制自古比较弱,但是我观念中只是认为“中国的法律不过是为了维护统治而设”,却未去思考过“法”和“法律”的本意。《商法概论》的课程,让我在批判我国的法律的同时 ...

“阴谋论”亦有可取之处——读《货币战争》

首先援引百度百科里对于《货币战争》一书内容的一段介绍:

该书立足于自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300年间的西方近代史与金融发展史,
通过揭示大量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再现了国际金融集团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云覆雨的过程,
通过分析统治世界的精英俱乐部如何通过煽动政治事件、诱发经济危机,控制世界财富的流向与分配,
旨在告诫逐步开放的中国金融市场警惕潜在的金融打击,为迎接一场“不流血”的战争做好准备。

我用了一个上午一口气看了半本,终于看不下去了,内心充满震惊和疑问!
虽然货币的力量很强大,但是单凭一个罗斯柴尔德家族就能在长达300年的时间里一直掌握和操纵全球的经济,不得不让人怀疑。而且书中充斥了很多充满主观色彩的出处不明的心理和对话描写,也都让人生疑。

书中一切,作者都如此言之确切,我却终于在封面看到原来是“编著”而非“著”。瞬间明了。
本书不过是作者根据各方资料所编,并非原著。而各方资料又是否真实,也无可考证但必定有疑。

我跟同样看过此书的导师和同学讨论了下,又查了下豆瓣上各方豆友的评论,频繁听到“阴谋论”的说法。
我不完全赞同“阴谋论”一说,孰真孰假向来扑朔迷离,我们的观点往往受限于我们所知的信息,但我们所知的又往往不是全部甚至不一定是真相。你又凭何说这一方是真相那一方是阴谋?
因此,一个“阴谋论”就把本书全盘否定跟完全迷信本书观点一样,是不可取的。
我认为 ...

belbin团队角色理论——转自网络

笔试的时候做过belbin团队角色理论的测试,好奇查了下,再次记录下资料。
对于性格测试之类的东西,我一直认为,没有对错。只要你不是太奇葩,那么结果就看你是不是现在团队里所需的人了。不用因为没通过而自卑,性格是各异的,做好自己就行。

资料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30b8330100i21y.html
http://www.fengdingcn.org/blog/20070814/belbin-team-roles.html

团队角色理论叫做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Belbin team roles),贝尔宾(Dr. Raymond Meredith Belbin)是英国的一个教授,他在1981年出版了一本书《团队管理:他们为什么成功或失败》(Management Teams - Why They Succeed or Fail),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这套团队角色模型。
基本思想是 ...

北京住宅总量——数据估值

昨天做了一个数据估值的问题,问北京住宅的总量。
要求列出所需的数据及其预估值并且说清楚如何得出最后的住宅总量的估值。
另外,为了交叉验证,还要求写出两套方案。

我的回答及存在的问题

我回答的两个方案如下:
1. 人口估值法(名字只是浮云。。)
所需数据为:北京常住人口数量,估值为3000W;北京住宅的平均居住人数,估值为6。
计算过程为:北京常住人口数量÷北京住宅的平均居住人数=3000W÷6=500W(套)
2. 面积估值法
所需数据为:北京居住用地面积,估值为240W ㎡;北京住宅平均面积,估值为80 ㎡; 北京住宅楼平均楼层层数,估值为10。 138600W ㎡
计算过程为:北京居住用地面积÷北京住宅平均面积×住宅楼平均楼层层数=240W÷80×10=30W (套)

且不言他,先吐槽下自己对于北京居住用地面积的估值吧!
此数据,当时本想通过我国的总面积来间接知道量级的,但是记不得了。。。应该是960W 平方公里呀!也就是960W乘以10的6次方 ...

且托草木,不诉春秋——记20131105

北京依旧是雾霾天,虽然校园里的银杏美得让人发呆,但是暗灰的天空还是让人的心情也蒙上了一层雾霾。
幸而,整个上午没课,所以宅在宿舍,奢侈地将一整个上午的时光都托付给草木,且不诉春秋。

喜欢豆瓣上的小站“自然笔记”,喜欢老蒋的博客,喜欢天冬的lofter
我是植物控,从小就亲近草木。
幸运地生于农村的我拥有自然气息的童年,龙葵果实是过家家时的假葡萄,紫花地丁是我的第一枚也是最美的戒指,苍耳是告诉爸妈我们偷偷跑出去野的叛徒,凤仙花朵和栀子果实都是美丽的指甲油……花草树木不仅赠予我发现生活发现美的眼睛,而且也教导我要像植物一样安静地成长!

每一株植物,都有自己的时光。她们不会因为周边植物的姹紫嫣红而烦躁心急。她们依旧安静地敛起一滴晨露,依旧知足地采撷一缕暖阳;她们依旧把根再深入一厘米,依旧把枝再长高一丁点;她们只是这样脚踏实地地完成手头的工作,只是这样,水到渠成地抵达了自己的时光。

从小好强的我有时候对自己要求太高,因为一些小事自责烦躁。有时候盲目的生自己气,不仅浪费时间,还把情绪传染给爱我和关心我的人!其实现在看来,即使是当时比天大的高考也都不过是小事。或许真的跟你们说的一样,我并不笨,也不懒,没有必要对自己太过苛求!每天做一点点,即使偶尔懈怠也没什么大不了,积少成多,终会水到渠成!
我知道人的性格很难改,但是我一直在努力 ...

写给我的臭妹——记20131102

这其实是2011年8月9日妹妹即将去参加新生军训的时候写给她的。
今天突然翻到,已经过去2年了。
两年前,在担心你的第一次离家求学;两年后的今天,在跟你一起找专插本的复习资料。
虽然未来永远都不会一帆风顺,但是家人永远是你的温暖依靠。
只管勇敢地往前走吧,跌倒了有我们扶着!

记得曾经听说叫一个人外号其实是亲昵的表现,反而是不熟悉的人或是有什么事的人才会喊你大名。那么叫一声“臭妹”应该是很亲昵的咯。就像你喊“猪姐”,然后我笑着说“哦,原来某人是猪,我不过是她姐”。

如今我的臭妹也长大了,就要离开家里开始住宿的生活了。突然的好不放心,可能是因为爸爸看着我们渐渐长大离开家的伤感的短信,也或许还因为我想家了。
是什么时候开始我很少陪你玩了,曾经心中的痛现在偶尔还会在梦里让我流泪。朦胧中,仿佛能听到你在我背后的哭声,听来如刀割,虽然我实际并未听闻......那是小学三年级,年幼贪玩的我偷偷抛下你和自己的小伙伴去玩,而回来后爸爸告诉我说你当时发现后追了出去,却摔倒在地,只能看着我远去的背影大哭,我应该玩得很开心吧,没有了你这个小跟屁虫,但是现在这段回忆留下的只有深深的内疚和懊悔,我仿佛能看到幼小的你倒在地上无助地大哭......我经常想是上天的恩赐,给我如此可爱的弟弟妹妹,我愿意倾尽我所有,包括我的生命,去保护你们,让你们幸福。即使让好强的我此刻放弃学业回家当个文胸厂剪线头的打工妹我也是会飞速回去的,毫无怨言永不后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