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待水到渠成

进化及其他的修修补补——读道金斯《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进化的证据》

信息过载的时代,有些书并不需要自己从头读到尾。
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进化的证据》我就是通过一篇他人的读书笔记来学习的。
链接:FT中文网《修修补补的大脑

全书我没有看,但是对于此读书笔记中提到的进化的缺陷却很有感触。

我们从更低级的物种进化而来的,不可避免的带有原来的“痕迹”。你吃惊的时候汗毛树立,是因为你的祖先曾经身披长毛,冷天毛发竖起,热天毛发低伏。你长个阑尾,是因为你的祖先要吃大量的粗纤维的食物。到现在我们已经和祖先的生活环境截然不同了,但原来的“痕迹”却还在,而且似乎成了“缺陷”。

从工程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和其它动物的很多器官设计糟糕透顶。
比如眼睛。我们眼睛中的感光细胞不是朝前,而是朝后的,装反了。连接感光细胞和大脑的“电线”,不得不从视网膜上的一个孔洞穿过,这个“洞”就成了“盲点”,因为在这一“点”上没有感光细胞。
我们的喉咙里有“喉返神经”,本来是应该直接从大脑通向喉部的,但其中有一条却要绕个大弯路,往下一直走到胸部 ...

愚蠢是一种道德上的缺陷——节选朋霍费尔《狱中书简》

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ODEyODYyNA==&mid=200043291&idx=1&sn=1bb3403ef6a28733dc88b4a710220eab&scene=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d

自己还未看,先借他人节选,暂取海之一瓢。

关于愚蠢

对于善来说,愚蠢是比恶意更加危险的敌人。
你可以抵抗恶意,你可以揭下它的面具,或者凭借力量来防止它。恶意总是包含着它自身毁灭的种子,因为它总是使人不舒服,假如不是更糟的话。
然而面对愚蠢,根本无法防卫。要反对愚蠢,抵抗和力量都无济于事,愚蠢根本不服从理性。假如事实与一己的偏见相左,那就不必相信事实,假如那些事实无法否认,那就可以把它们干脆作为例外推开不理。
所以同恶棍相比,蠢人总是自鸣得意。而且他很容易变成危险,因为要使他挥拳出击,那是易如反掌的。
所以,比起恶意来 ...

历史的真言——托克维尔文集摘抄

不想多言,毋须多言。
折服于托克维尔的思想,感慨于历史的如此相似。
只愿,我们的时代能够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纵使我如此渺小,但是我希望自己,至少能不太过糊涂地苟活,至少能于内心留一方净土。

《旧制度与大革命》前言节选

在这种社会中,人们相互之间再没有种姓、阶级、行会、家庭的任何联系,他们一心关注的只是自己的个人利益,他们只考虑自己,蜷缩于狭隘的个人主义之中,公益品德完全被窒息。专制制度非但不与这种倾向作斗争,反而使之畅行无阻;因为专制制度夺走了公民身上一切共同的感情,一切相互的需求,一切和睦相处的必要,一切共同行动的机会;专制制度用一堵墙把人们禁闭在私人生活中。人们原先就倾向于自顾自:专制制度现在使他们彼此孤立;人们原先就彼此凛若秋霜:专制制度现在将他们冻结成冰。

在这类社会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固定不变的,每个人都苦心焦虑,生怕地位下降,并拼命向上爬;金钱已成为区分贵贱尊卑的主要标志,还具有一种独特的流动性,它不断地易手,改变着个人的处境,使家庭地位升高或降低,因此几乎无人不拼命地攒钱或赚钱。不惜一切代价发财致富的欲望、对商业的嗜好、对物质利益和享受的追求,便成为最普遍的感情。这种感情轻而易举地散布在所有阶级之中,甚至深入到一向与此无缘的阶级中,如果不加以阻止 ...

粗茶布裙读书忙

初上研,回到简单轻松的校园生活,虽然11月底开始实习后变忙了,但是这个学期还是陆陆续续看了不少书。
现简单记录如下:

《大败局》,吴晓波。介绍了十个中国企业盛极而衰的失败案例,个人觉得太过详细,当故事看可以,却不如《沸腾三十年》给我的感触深。
《激荡三十年》,吴晓波。介绍了1978-2008年这三十年中国的企业历史。了解了自己小时候耳熟能详的一些品牌的发展与衰落,稍微明白了中国这三十年发展的一些选择背后的原因与无奈,深刻感受到变化之快!

《沸腾十五年》,林军。记录了1995-2010年十五年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相比《激荡三十年》而言更专注于互联网这个行业的历史,对于了解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很有帮助,可以有大局的了解。但局限于中国,建议结合《浪潮之巅》来看。
《浪潮之巅》,吴军。梳理了美国硅谷互联网公司的兴衰沉浮,相比《沸腾十五年》而言,让我了解了美国或者说互联网行业的完整IT历史。让我有了思考历史浪潮科技浪潮的立足点。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从全球的角度讲述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虽然还是有点欧美中心论,但是还是比较客观的,也较好地介绍了人类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可以中和下我们一直被灌输的以中国为中心的可能被修改过的偏颇的历史。但也不是说《全球通史》就是完全正确和客观的,尽信书不如无书 ...

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读海子《日记》

我对海子印象最深刻的诗,不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是《日记》。

还记得初中某个安静的夜里,慢慢默念完这并不长的诗,才发现自己早已泪流满面。当时还没有离开家,弟弟妹妹们也都在身边,每天跟我抢好吃的抢电视遥控器,但是还稚嫩的心却在当时便已经预知到未来的分离。
于我而言,亲情是世间最可靠的感情。血浓于水的爱,无论如何都不会改变的。我一直偏执地以为对亲人不好的人,更不会对无亲无故的你好,因此打心里我对不孝的人有所保留。
从高中住宿起,我便保持着每周给家里打两个电话的习惯,每次和家里人轮着说一圈话。我知道自己不会乖乖地留在闭塞的故乡,但是我的心却始终牢牢系在村口的木棉树上。

远行的游子思乡时,会停下匆忙的脚步,就像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日记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
姐姐,今夜我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 ...

“阴谋论”亦有可取之处——读《货币战争》

首先援引百度百科里对于《货币战争》一书内容的一段介绍:

该书立足于自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300年间的西方近代史与金融发展史,
通过揭示大量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再现了国际金融集团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云覆雨的过程,
通过分析统治世界的精英俱乐部如何通过煽动政治事件、诱发经济危机,控制世界财富的流向与分配,
旨在告诫逐步开放的中国金融市场警惕潜在的金融打击,为迎接一场“不流血”的战争做好准备。

我用了一个上午一口气看了半本,终于看不下去了,内心充满震惊和疑问!
虽然货币的力量很强大,但是单凭一个罗斯柴尔德家族就能在长达300年的时间里一直掌握和操纵全球的经济,不得不让人怀疑。而且书中充斥了很多充满主观色彩的出处不明的心理和对话描写,也都让人生疑。

书中一切,作者都如此言之确切,我却终于在封面看到原来是“编著”而非“著”。瞬间明了。
本书不过是作者根据各方资料所编,并非原著。而各方资料又是否真实,也无可考证但必定有疑。

我跟同样看过此书的导师和同学讨论了下,又查了下豆瓣上各方豆友的评论,频繁听到“阴谋论”的说法。
我不完全赞同“阴谋论”一说,孰真孰假向来扑朔迷离,我们的观点往往受限于我们所知的信息,但我们所知的又往往不是全部甚至不一定是真相。你又凭何说这一方是真相那一方是阴谋?
因此,一个“阴谋论”就把本书全盘否定跟完全迷信本书观点一样,是不可取的。
我认为 ...

回首来时路,花香满径——读《10堂量子创意课》

有着浅浅暖阳的午后,听着《星球疗愈》,看李欣频的《10堂量子创意课》。
名为创意书,其实是本心灵鸡汤,一个小时内能翻完的那种。
但是却为了其中一段话拖慢了进度。

如果我的生命要剪接成一部5分钟的短片,而这短片在我死前只有我自己会看到,那么短片里应该是这些:我突然懂得感谢感恩的那一片刻、我突然会主动真心地关心别人的那一片刻、我突然会不假思索地去扶人一把的那一片刻、自己的一句话或一堂课意外地让人顿悟的那一片刻、我无来由地感到莫名快乐与满足的那一片刻……至于我到生命尽头时,究竟已经去了几个国家、写了几本书、存了多少钱、有几栋房子、有多少粉丝就一点都不重要了,因为我会带一个跟出生时截然不同的自己返程,只有我最清楚,自己的生命因这一趟旅程,粹炼出多少独一无二的精纯与光泽。

突然就想安静地回忆下自己已经过去了至少四分之一的一生。素来大条不记事的我究竟记得的都是什么片刻。

记起,年幼不知岁数的时候,跟着表哥去老屋看已经处于生命最后几个月的老祖母(爷爷的妈妈),不记得老祖母的模样,只记得老屋在白天也很昏暗;
记起,学前班的时候,把刚买的一盒彩色笔送给同桌,回来被妈妈训了之后一个人哭着跑去同桌家把彩色笔讨回来,记得去的路上自己不停地哭,觉得很委屈;
记起,台风夜,听着房间的窗户被刮得不停地响,我吓得躲在被子里,而才刚学会走路没多久的弟弟站在床前,说“姐姐不怕,我保护你!”;

记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