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待水到渠成

进化及其他的修修补补——读道金斯《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进化的证据》

信息过载的时代,有些书并不需要自己从头读到尾。
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进化的证据》我就是通过一篇他人的读书笔记来学习的。
链接:FT中文网《修修补补的大脑

全书我没有看,但是对于此读书笔记中提到的进化的缺陷却很有感触。

我们从更低级的物种进化而来的,不可避免的带有原来的“痕迹”。你吃惊的时候汗毛树立,是因为你的祖先曾经身披长毛,冷天毛发竖起,热天毛发低伏。你长个阑尾,是因为你的祖先要吃大量的粗纤维的食物。到现在我们已经和祖先的生活环境截然不同了,但原来的“痕迹”却还在,而且似乎成了“缺陷”。

从工程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和其它动物的很多器官设计糟糕透顶。
比如眼睛。我们眼睛中的感光细胞不是朝前,而是朝后的,装反了。连接感光细胞和大脑的“电线”,不得不从视网膜上的一个孔洞穿过,这个“洞”就成了“盲点”,因为在这一“点”上没有感光细胞。
我们的喉咙里有“喉返神经”,本来是应该直接从大脑通向喉部的,但其中有一条却要绕个大弯路,往下一直走到胸部,再调头回到脖子。这其实也是历史的“遗迹”,可能跟我们还是鱼的时候有关系,但进化到哺乳动物之后,这个设计缺陷依然没有改过来。人类的脖子不算长,还算不得最麻烦,但长颈鹿那么长的脖子,“喉返神经”且得绕一大圈,可能就是因为这个缘故,长颈鹿成了哑巴。
再说输精管,不就是从睾丸往阴茎输送精子的管道,但为什么要往上绕过输尿管,再朝下走呢?因为最早的时候,睾丸在腹腔里面,之后才渐渐下沉,到了现在的位置。

书中,道金斯以飞机发动机打比方,如何将一个螺旋桨发动机改进成喷气式发动机,不能全拆掉重新设计,一次只能更换一个零件,所有的零件都不能废弃不用,如此不断改良,修修补补。生物学把这种称为“铸补”(tinkering)。修修补补,而不是推倒重来

制度的修修补补

原读书笔记由此联想到制度进化的路径依赖性,这是合理的,但是没怎么解释。

制度方面的相似性,首先就不能完全推倒重建方面,我联想到的是钱穆老师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里说的政治制度的“自根自生”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
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
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一面高唱民主,一面痛斥旧传统,旧文化。我们试问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一民族之文化传统有关联,而只经几个人的提倡,便可安装得上呢?
而且制度是死的,人事是活的,死的制度绝不能完全配合上活的人事。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历史上一切以往制度俱如是,当前的现实制度,也何尝不如是。我们若不着重本身人事,专求模仿别人制度,结果别人制度,势必追随他们的人事而变,我们也还得追随而变,那是何等的愚蠢。
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记得当时看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内心充满细腻的体贴之情。
历史并不是教科书上简单的时间冠之宏大的名称,所有的事件都有其缓缓的“修修补补”才会最终形成。近代史的失败,让我们直接用“专制黑暗”抹杀几千年的文明,实过武断!只有理解背后一代代人辛苦的“修修补补”的过程,才能理解他们的初衷和迫不得已,才能重拾对历史的自信!

其次,再就制度的很难完全推倒重建方面,也有无数的历史经验。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在前言中就指出了法国大革命不过是用旧制度的砾石建造的。所预想的完全推倒重建实际上完全没有按照参与革命的人们的想法实现!

1789年,法国人以任何人民所从未曾付出过的最大能量,以一道鸿沟将往昔与未来分隔开来,也将自己的命运分成两段。为此,他们百般警惕,唯恐把过去的事物引入他们的新天地:他们为自己制订了种种限制,力求把自己塑造得与父辈迥异;他们不遗余力地要使自己面目一新。
我始终认为,在这项独特的事业中,他们的成就不仅远小于外人所想象的,而且也远小于他们自己最初所设想的。我深信,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从旧制度继承了大部分感情、习惯、思想,甚至可以说,他们是依靠这一切领导了这场摧毁旧制度的大革命;他们利用了旧制度的瓦砾来建造新社会的大厦,尽管他们并不情愿这样做。

产品的修修补补

收回地命海心的思绪,回到产品工作上,其实也有太多的不得不顾及旧缺陷而修修补补的情况。
特别是当产品做到一定规模,无论是多小的一个功能可能都有不少用户喜欢,所谓一旦上线就不好下线了便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如果评估后觉得不能武断地下线旧的“缺陷”,有时候就只能在缺陷上做修修补补的策略了。

先说为什么你眼中的“缺陷”不直接下线。
普通用户,或者新手PM,很容易愤青,吐槽这吐槽那,想不明白为什么会容忍这么明显的缺陷存在!
其实,一方面,不能用你个人的看法来评价一个功能,或许对于你这一个体而言是缺陷,对于广大的目标用户来说却是G点!要学会先考虑这个产品的目标用户是谁,然后从目标用户的需求去考虑产品的每个功能。如果问题影响面很小,解决成本又高,是不是就可以暂时不解决了呢~
另一方面,发现问题容易,改进问题却不容易,只提出问题不给解决方案的只是普通用户而不是PM!你觉得这个功能要改,那你先想想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实现方法,每一种解决方法的优势和风险,如果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是不是就先将就这么忍了呢~
再末,如果老大强势,一线PM自主权不够balabala,那又是个复杂的身不由己的问题了orz。。

再说修修补补,即使有些修补只是中间步骤,却也不可马虎,一定要牢记最终目标,确保每一次修补都是在向目标靠近!
另外,最终目标不要太遥远,现在变化太快所以迭代也要快。若是要很久的修补才能抵达的目标,很难保证修补过程中目标不变,到时候变换方向再修补,又是绕了弯路。

最后,虽然修修补补并不稀奇,但是如果数据支持,你也坚信并能负责你的想法,那就积极PK吧,说服大家都支持你干掉旧缺陷吧!
不要畏惧上级的挑战,如果你是对的,就要坚信你的深思熟虑比上级在短时间内的简单了解和匆忙判断更正确!
不积极争取,只能说明你自己放弃了,自己没有相信自己!

总结

沉没成本需要勇气和果断,修修补补也是聪明的迂回之路。进化、制度、产品等等都会有很多不宜推倒重建而应在旧缺陷上修修补补的时候。
而无论如何,只有充分理解“旧缺陷”,尊重“旧缺陷”,才能正确地判断是应该沉没成本还是修修补补。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