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待水到渠成

pm工作中的思维方法

之所以想写这个,是因为在所有的pm招聘要求里都会有一条“思维清晰严谨”,而我在pm实习中也确实地感觉到思维方法的重要性(尤其表现在减少需求变更、善待开发GGMM上o(∩_∩)o )。
但究竟什么是思维清晰严谨,又很难说清楚。我搜索了下网络上对思维方法的解析,还是百度百科中比较详尽。
在百科里介绍的众多思维方法里,pm工作中比较常用的是系统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另外为了让说明更具体更易于沟通理解,描述和沟通需求阶段还常常辅以形象思维。而其中创新思维是最难的,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优秀产品经理的核心思维竞争力!因为创新思维几乎是无章可循的,它往往没有固定的程序,主要是一种猜测、想象和顿悟,思维方向多样,不完全依赖于知识和经验,可能不合常理却新颖有创意。所以在此就不多介绍了。下面就主要介绍系统思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介绍的同时还会举一些我在实际pm工作中的应用作为例子。虽然例子局限于我的经验,只包括了我目前所了解的情况,但仍然希望能以此提醒自己,希望能给你点滴启发。

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其关键在于有“系统”观。一切事物都是系统结构,一切信息都是以系统的方式组织起来的。

系统的结构

系统的上下级之间是归属关系,同级之间是并列关系。比如频道划分为一级频道和二级频道,“美女”一级频道与“性感美女”二级频道之间是归属关系,“性感美女”与“清纯美女”这两个为同一个一级频道的二级频道,是并列关系。
结构关系不仅存在于前端展示,还存在于后台数据逻辑等其他方面。
还是频道的例子,在信息层面上,需要确认是否所有属于二级频道的内容都同时属于此二级频道所对应的一级频道等关系。

同级之间的关系

系统内同级的事物之间,按照组织结构分,可能存在合作关系、对立关系或者没有相互关系。按照对应关系分,可能存在一对一,一个事物对应一个事物;一对多:一个事物对应多个事物;多对一:多个事物对应一个事物;多对多:多个事物对应多个事物。
这种关联性也应该在制定需求时考虑到。
以帐号体系为例,假设用户A有2个X产品的帐号,分别是X1、X2,还有2个QQ号,分别是Q1、Q2。
X产品支持第三方帐号登录,第三方登录帐号与X产品帐号具有一对一的关系,虽然可以换绑。即同一时刻,同一个QQ号只能登录到唯一的一个可确定的X产品帐号;同一时刻,同一个X产品帐号也只能用唯一的一个可确定的QQ号登录。也就是,X1不能同时用Q1和Q2来登录,Q1也不能同时登录X1和X2。
X产品同时允许用第三方帐号进行绑定分享,第三方分享帐号与X产品帐号却可以是多对一的关系,同样支持换绑。即同一时刻,同一个X产品帐号只能用唯一的一个可确定的QQ号进行QQ分享;但同一时刻,却可以有多个X产品帐号与此同一个QQ号绑定分享,即此QQ号的分享内容可能同时来自不同的X帐号。也就是说,X1不能同时绑定Q1和Q2进行分享,但X1和X2却可以同时都绑定Q1进行分享。
对于X帐号对应的登录QQ号和分享QQ号二者而言,则只有对应同一个X帐号的关系。登录QQ号可以与分享QQ号相同也可以不同。

系统接口

系统接口是一个系统与另一个系统之间交流传递信息等的地方。
有了系统接口,不同的系统间才能实现共享和同步。比如一条信息的转发、评论、赞的数据在主timeline和信息详情页之间便需要通过接口来实现同步。
当修改一个系统时,我们需要考虑改动是否与接口传递的信息相关,是否需要对接口也进行修改,是否需要对与此系统存在接口的所有其他系统都进行修改!比如你改动了一个页面的名字,从A改叫B了,那是否需要对所有下一步页面的面包屑路径里这个页面的名称做相应的改动,所有的“返回A”都改叫“返回B”。虽然有不少技术实现可以自动对面包屑进行改动,但作为pm还是要确保做了改动。
接口使得系统各部分结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因此存在系统漏洞就可能影响系统的其他部分。所以我们要防止系统漏洞,当系统中任一部分出现问题时也要考虑是否会对其他部分产生影响是否需要一起解决。

系统的发展性

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可能是渐变或是突变。
在变更功能时,要充分考虑需求目的,充分衡量各种方案的利弊,做出最适宜的改变。
另外,即使你负责的部分功能没有变动,由于系统各部分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你要关注系统整体的发展变化,也跟着做必需的变化。
比如产品消息体中增加了地理位置信息,那你所负责的搜索功能也要考虑是否应该支持相应的针对地理位置信息的搜索。

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一种确定的,而不是模棱两可的;前后一贯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在逻辑思维中,要用到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而掌握和运用这些思维形式和方法的程度,也就是逻辑思维的能力。逻辑思维主要来源于社会实践。
看了这段话,你可能会觉得逻辑思维是个很高深莫测的东西,其实,我们几乎每个人都具备基础的罗辑思维能力,每时每刻都在用逻辑思维思考问题。
以下就是最常用的七种逻辑思维的方法:

  1. 归纳与演绎:归纳即从多个个体中获得普遍的规则;演绎即从普遍性规则中推导出个别性规则。
  2. 分析与综合:分析即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分别加以研究;综合即把事物各个部分、侧面、属性按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 抽象与概括:抽象即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的特性,而舍弃非本质的特征;概括是把某些具有一些相同属性的事物中抽取出来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具有这些属性的一切事物,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
  4. 比较思维法:按照对象,比较分为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和不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按照形式,比较分为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
  5. 因果思维法:因为A,所以B,或者说如果出现现象A,必然就会出现现象B(充分关系)。这是一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而且是原因A在前,结果B在后。(1)一切先后关系不一定就是因果关系,(2)并不是一切必然联系都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只有有了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必然联系,才是属于因果联系。
  6. 递推思维法:递推即按照因果关系或层次关系等方式,一步一步的推理。
  7. 逆向思维法:与因果思维法相反,是由结果推理原因的方法。

显然,这几种方法我们其实不知不觉已经学会了,虽然大部分人并没能无时无刻严谨地使用。再多说一句,其实逻辑里也包含了很多哲学里的概念,比如内因与外因,现象与本质,相对与绝对,静止与运动,量变与质变,普通与特殊,实与虚,偶然与必然等等。
在pm工作中,我们要求每件事情都必须遵循逻辑思维的方法。其中,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逆向思维这三种方法主要用在分析问题里或者是偏数据策略的工作中,比如通过部分作弊行为特征归纳出反作弊的规则等。分析与综合作为日常分析事情的常用方法,在pm工作中也相当重要,甚至有人说过“产品经理的最主要工作就是分类”。比较思维法很适合竞品分析,方案选择,对几种方案进行利弊对比做出最适合自己产品的选择。因果思维法、递推思维法、逆向思维法在分析需求时会常用到,新的需求会引起的现象、新需求改动后需要同时做的调整都是这三种朴素的思维方法的应用。边界条件的考虑则是对于特殊情况的处理,也就是普通与特殊的哲学概念的应用。

遵循逻辑思维方法后,我们就可以较好地做到:

  1. 表述讲究逻辑层次,有条理。
  2. 善于进行归纳,说话简明扼要。
  3. 能够充分考虑可能的后果,提前妥善处理。
  4. 能够较正确地分析出现象背后的原因,对症下药。

形象思维

如果单纯遵循系统思维和逻辑思维会显得太过严肃枯燥,不利于他人的沟通理解。因此,需要辅之与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侧重于以具体形象的事物来阐述,在pm的工作中主要有以下几点表现:
1. 用已有产品的相同或类似的功能的演示来取代抽象的描述。这样不仅比一大篇的需求文档更容易理解,而且程序猿也无法以“不可实现”来拒绝你!当然需求文档还是要的,这里更多是在沟通时使用。
2. 用准确有力的数据证据来取代无力的坚持。数据可以帮助别人理解你的需求的重要性和优越,这要不一大堆“我认为”“我觉得用户……”要来得更有说服力,没有数据请不要胡乱绑架用户,不要自以为是地为用户代言!
3. 用生动的用例或用户画像来取代虚无的想象。一个用例可以让程序猿GG切身感受到bug的严重性;一个用户画像会让需求显得更真实更迫切。

思维能力的训练

熟悉了上述常用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时多想几步,思维能力是可以得到一定的提高的。
尤其是在具体的pm工作中,虽然有些细节确实是因为你思维不够严谨,但也有些需要靠经验的积累,对于经验来说,多实践多反思总结是可以弥补。
另外,通过一些工具或模版可以避免遗漏一些常见的细节。比如画流程图就是在需求思考阶段很好的严密逻辑的方式。通过枚举各种分支和不同的判定条件可以让你不漏过每个分支每种条件下的情况。

希望我们一起严密思维,更少地坑自己坑同事哈~

Comments